如今,中医药正以日益多元的形式融入百姓生活。从香囊、艾灸器等养生小物,到养生茶饮、食疗药膳,再到中药口红、面膜等日化产品,“中医药+”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,推动着古老智慧的传承创新,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澎湃动力。
政策筑基,东风劲吹“中医药+”
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“中医药+”蓬勃发展的坚实后盾。
方向锚定: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“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”,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。
文化弘扬:国家《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卫生健康文化建设的意见》强调“深入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”,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生产生活,加速从内容到产品的转化。
产业升级:国务院办公厅《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系统谋划中药全产业链(资源保护、产业升级、科技创新、质量监管),为“中医药+”模式落地提供精准政策支撑。
“中医药+医疗”,共筑健康防线
中西医并重提速: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《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(2024版)》,明确要求三级综合医院均设中医临床科室,为中西医协同按下“加速键”。
基层服务普惠:各地积极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,建设智慧共享中药房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,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“简、便、验、廉”的中医药服务。
“中医药+产业”,跨界融合激发市场活力
“中医药+产业”的深度融合,催生众多新业态、新模式,尤其在食品与康养领域表现亮眼。
药食同源创新潮:药食同源理念深入人心,传统中药材融入现代饮食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“打开方式”。一些中药行业老字号更是跨界创新,将中药元素注入茶饮、咖啡、奶茶及甜点。
“顺时而饮”依据二十四节气研发养生茶(如小暑的蒲公英薄荷茶、白露的雪梨罗汉饮),将“中医汉方”融入奶茶,深受年轻人喜爱,成为价值再造的典型案例。
形态便捷化:药食同源产品呈现“零食化”(如转化为糖果、罐头)和“茶饮化”趋势(红豆薏米水、人参水等养生水走红),满足即时需求,市场创新不断。
古方焕新彩:古方今用正成为养生新风尚,传统中药汤方以创新姿态融入现代生活,从《伤寒论》、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等经典典籍中萃取养生智慧,既保留了中医药辨证施治的内核,又贴合当代快节奏生活需求。
以浙江省中医院的乌梅汤为例,这款融合古方精髓的汤方一经推出便引发热潮,半天内配出24万帖的惊人销量,足见现代消费者对传统汤方的认可与追捧。
承新中药旗下的代茶饮同样颇具巧思,从传统典籍汤方中严选道地药材,经现代工艺精制为便携茶包,无需遵循繁复的古方煎煮流程,一个养生壶即可煮出一杯健康清香的茶饮,让忙碌的现代人在一杯汤方中感受传统养生的魅力。
银发经济赋能康养: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,银发经济为中医药康养产业注入了新动能,截至2020年底国家已公布了73个中医药康养基地,为老年群体提供了多元化、高品质的健康养老服务。
“中医药+科技”,数字赋能千年智慧
科技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开辟新路径。
政策引领“数智化”:《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》明确提出打造“数智中医药”,推动数字技术融入药材种植、炮制加工、研发生产、临床应用全链条,实现智能化管理。
今年全国两会期间“中医药+科技”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重点话题。这一融合之举,为古老的中医药注入了澎湃的全新活力,不仅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开拓出广阔新空间,也将有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企业实践融合创新:承新中药是“中医药+科技”的践行者,一方面以现代科技赋能传统中药,将高品质中药饮片融入砂锅古法工艺与最新AI技术,保障中药品质和全流程可追溯性,实现现代科技与传统煎煮融合。
另一方面借数字化升级药事服务,提供含中药云药房、AI健康咨询等的全套数字化药事服务,覆盖处方到用药全流程,提升医疗机构药事服务质效;同时构建“道地药材-古法煎煮-中药药食同源产品”三位一体模式,凭自主研发的承新云医智慧药房平台,深度融合线上线下中药药事服务,打造完整中药产业生态链。
文化出海,高质量推进中医药“走出去”
近年在国际舞台,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已传播至190多个国家和地区,我国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中医药合作协议,参与国际传统医学规则制定,推动中药产品国际注册与市场开拓。
“中医药+”模式,是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,是中医药发展的时代选择。在政策的有力支持下,承新中药将以“中医药+医疗”、“中医药+产业”、“中医药+科技”等多维度融合为导向,不断深化创新发展战略,积极拓展服务领域,全面提升产业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。